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学生故事二十五 | 刘宇星:What's your passion?

2019.05.22

HFI学生


刘宇星(Eason Liu)


华附AP 2019届毕业生,初中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校,在18/19海外大学申请中获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东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录取。




写在前面

写给那些跟我当初一样迷茫的学弟学妹们,希望能给他们提供对于HFI的生活学习一个新的解法。



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写学生故事,因为我觉得自己高中三年的生活其实过得普通。参加的比赛不多,也没拿什么很大的奖,GPA和标化在年级里顶多算个中等偏上,每天在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地学习和生活着,偶尔跟朋友凑在一块侃大山打游戏。这难道不就是最普通的高中生活吗?


我一开始确实是这么想的,直到后来与朱主任讨论选校的过程中,聊起了我这些年来的经历。


初二下学期我第一次接触HFI,也是第一次认识朱主任。那时的我在广外就读初中,成绩在年级里不算优秀,每天放了学除了打球就是看小说(嗯没错,我不会唱、跳、rap……),在HFI上Unlock也纯粹就为了加强英语。后来初三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对自己帮助很大的同学,加之自己的努力,以中考743,还算过得去的笔试成绩进入了HFI。然而,我成绩的提升仅限于中考的知识点。我既没有参加过各种奥赛,也没有提前学过标化,英语能力比普通中学生可能也就强了三本新概念加上九季生活大爆炸。因此在进入国际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处在一种被深深震撼的状态中——当我上了一整天课准备玩会电脑休息一下时,我周围的人已经拿出单词书背单词,或是高声争论着微积分或宏观经济上的问题;当我熬夜复习考试或者写作文时,不少舍友已经开始打呼噜了,然而发成绩时我却不如那些按时睡觉的同学;当我认真准备托福后,考出来的结果却不如很多裸考的同学……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感觉很迷茫且无助,因为我知道我的能力不如别人,尝试追赶却又屡屡失败。我懵了,甚至一度怀疑出国读书是个错误的决定。自暴自弃了几周后,我决定最后挣扎一下。我最后的尝试是找Yoee聊,她是我Unlock时候的老师,也是当时国际部里我最熟悉的人。当时具体谈了什么我忘记了,但印象深刻的是Yoee问了我一个新生入学会上学长问过的问题:“What’s your passion?”


对啊,我的passion是什么?是没日没夜的死读书跟大佬们拼成绩吗?还是自暴自弃的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砸在游戏上?或是拿个野鸡大学的offer荒废自己的未来?好像都不是吧。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高二。


都说新学年新气象,升入高二以后我开始基于高一的经验开始做出改变。首先,我开始尝试结识周围的人。在初中的时候,有同学告诉我学霸都是高冷的,都是不屑于跟差生交流的。这导致我在高一并不敢过多地跟其他同学交流,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成绩还“不够资格”。到了高二,上课方式由坐班制变成了走班制,因此我接触到了很多同级其他班的甚至是高三的同学。抱着“反正也不是一个班的出糗了没关系”的态度,我尝试着去认识这些“新同学”。事实证明我之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很多人都乐意于跟我平等地交流(这里的用词可能不准,我想表达的是一种相较于我初中时学霸对于差生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高中同学间的交流更加平等),尽管有些话高深到我听不懂,他们也不会嘲笑我学识短浅,并且很乐意帮我答疑解惑。这些同学构成了我高二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友情。正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国际课程和升学考试的知识和经验,也为我科学地制定高二的计划和目标提供了参考。我的第二个改变是对于高二有了一个大致的规划。相比起高一时期的浑浑噩噩,我对高二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都定了目标或日程——几月几号考托福,目标多少分,提前多久上课,提前多久刷题;几月几号考sat,跟老师制定备考计划,准备去香港的住宿;要准备哪些活动,比赛或者论文,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跟谁一块合作;哪些科目要拿A,哪些科目得保住B……这些计划就像我生活里的一把标尺,提醒着我每个阶段的行动目标,让我的学习生活既不会太松懈,也不至于太紧张。最后,我还得找到入学时那个问题的答案——我的passion是什么?


与社会科学结缘是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此前我一直坚信“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暑假我跟几个同学一块组团去内蒙古义务植树。一开始的目的很功利——搞个活动写文书顺便旅游放松一下。我们当时坐飞机直飞银川,再坐大巴前往位于内蒙古的营地。大巴开出甘肃后,植被变得越来越稀松,直至金黄最终淹没了翠绿。车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开了很久。正当我昏昏欲睡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绿色的小点出现在天际线上,随着大巴的前进越变越大,最后出现了一个被林海包围的营地。那天下午,营地管理者向我们讲述了营地的历史,一个由两代人花费四十多年建立的传奇——一片长达二十余公里的用于阻止荒漠化的防护林。那趟旅程回来后,在对经营和发展防护林的两代人深深的敬佩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该为社会做点什么,而对一个事物做出有效改进的前提是了解它,就像优化一道难题的解法得先了解原来解法的思路一样,我开始看一些有关社科的书。最初并没有打算把社科当作未来的major,而是仅仅作为兴趣去涉猎罢了。期间我参加CTB(一个比赛)所研究的便是一个社科项目——《论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异同以及其对学生的影响》。随着对于社科的兴趣越来越浓,我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跟随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学习,并发表了《亦敌亦友的邻居——论汉朝和匈奴的关系》。社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让我发现社科异于理工科的美感——论证地看待所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这种辩证的思维使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理性,更加全面,且更加发散,而不再单单只是追求得出一个问题唯一解。也是在那个暑假,经过周密的调研与思考后,我敲定了自己未来的专业——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Affairs)。


刚升高三的时候周围很多同学对申请季抱有一种恐惧的心态,无论是对准备开写的铺天盖地的文书,还是即将到来的将决定自己命运的大学申请。然而我对申请的态度比较冷静,因为我基本上已经“体验过”一次了。Sanders是我高二的时候玩得很好的一位学长,我认识他的时候Sanders刚刚开始他的申请季。因此我不仅见过他写文书时的焦头烂额,听过他文书被升学指导打回重写时的抱怨,还见证了他提交申请时的忐忑,以及ED下车时的喜悦。有鉴于此,我在高三开始前的暑假就开始写文书,在开学的时候便已经完成了四篇文书的终稿。开学后的申请季里,我把文书当作对于自己以前经历的回顾,以一种写故事的方式去写,效率和心态都保持得很好。在选校方面要感谢Yuki,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现在看起来很蠢的问题,而且愿意抽时间帮我分析各个学校对于我的利弊。我顺利地度过了申请季,也拿到了心仪的offer,剩下的也就看如何取舍了。


在国际部的三年过得很快,真的很快,转眼就要毕业了。我还记得当初考完华附国际部的入学考试后因为拿着印了HFI的文具盒而被别人问“诶你也考华附国际部啊?”;还记得高一毕业的时候我发了条朋友圈:“I Survived!”;还记得高二下学期复习化学的时候Sanders坐在我旁边打游戏,一边听我抱怨一边安慰我:“没事,明年这个时候你就舒服了。”现在我的高三生活即将结束,舒服是挺舒服的,就是有些不舍。我舍不得周围熟悉的环境,舍不得那些一块吃饭学习的朋友们,舍不得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谢谢你们,给了我充满passion的高中生活!



文字 | HFI Y12 刘宇星

版权归原作者 | 本公众号整理编辑 | 转载请注明出处